在前文之姐妹篇《贵货不积:以老子解读库拉》(以下简称《贵货不积》)一文中,梁永佳借助一个经典民族志学区域的范例,揭示了中国概念发挥普遍解释作用的可能。
也因此,不少学者聪明地选择了便宜行事,视其所需而对儒家伦理思想随手裁剪、一时雌黄。[15]关于儒家伦理的境遇性原则,可参见彭国翔:《时:儒家的境遇性原则》,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7卷,2010年第1期,第279-294页。

不过,笔者无意纠缠于这些细节,而是力图简明地勾勒出每一种理论最基本的通约性的观点和理论特色,以之为探讨儒家伦理研究方法论问题的理论参照。我们太过于迷恋所谓的即用见体,以功能/效用层面的表现(用)来证成价值基础(体),而这无疑会导致正当性基础上的机会主义,而经不起彻底的道德质疑。作为一种社会本位的道德观,国家功利主义与一向强调民生福祉的儒家伦理精神颇有契合之处。明乎此,则不难理解孟子何以在由仁义行和行仁义之间做刻意的分别[21]。合而观之,儒家伦理虽与德性论旨趣相合,然其自身独特的理论形态亦有德性论所不能范围者在。
[19]夫子之言辞约而义丰,非得后儒述之,不能焕然大明。夫子有云: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在欧美与中国之间,世界智慧应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
他会承认,这个剧场如同巴厘岛19世纪的剧场国家形态一样,有助于我们鉴知近代欧式实权国家形态的文化局限性。在文章中,梁永佳指出,这些理论积累之所以可能,应归功于莫斯对马林诺夫斯基民族志的再解释。有关库拉的以上民族志事实,既然并非礼物范式所能解释的,那么,替代的解释在哪里?通过对古代中国思想的摸索,梁永佳发现,《老子》中的贵货和不积两个概念相加,为我们理解库拉交换的本质与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梁永佳的探索,与上述化特殊为普遍的做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
而论者集中于论述前者,基本未能触及后者。我意在借此指出,权势转移的实质内容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在此过程中取得了超凡的世界解释力,由此成功地排斥了其他地方性知识,使之渐渐失去其世界思想的价值。

在中国,以整全学术的方式理解文化表达、历史和世界观,常被称作文史哲传统。它替我们指出,不仅欧美社会思想有其普遍性,中国社会思想亦是如此,二者都植根于自身文明的特殊性,但其超区位解释力不容低估。可见,多重/类普遍论这个概念指地方性知识的普遍性内涵与潜能,这也便是✕✕作为方法诸说所暗指的。莫斯将库拉纳入礼物的比较社会学研究中,将之作为前现代总体呈现制度加以叙述。
然而这不是没有代价的,随着曾被特殊化为人类未来的现代理想型被降级为地方性知识,其他诸类地方性知识的普遍性也被否定了。既有人类学经典中早已出现可数的世界(worlds)概念,但这个概念一般被用来形容来自民族志学区域的土著宇宙观。提出✕✕作为方法的学者们,其知识面是宽阔而杂糅的,兼备了不同文明要素(包括西方要素),但是在文化身份认同上,他们似乎将自己排在地方性这一边。世界体系由不同的区位构成,这些区位的劳动方式与文化价值不同,但正是这些相互有别的区位又共同在一个分等(ranking)制度下相互补充和关联着,形成一个规模超越共同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地理系统。
进入 王铭铭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家园 文史哲 范式 。不仅如此,积还会导致偷盗、征税、剥削等将货据为己有的乱,会导致社会失序

真的,奉劝在座以及在学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还有年轻学者们,好好读经典,真的要好好读经典。他是一个框架一个框架来看的,那么这个框架有问题,就用另外一个框架。
也能接地气,也能通天道,也能入本心。而在这样的过程底下,那接下来的结果呢?于是又发出另外一个问题:如何从行为主义伦理学变成动机论伦理学?你说这样的研究不是越差越远吗? 所以我一直在呼吁,一定要回到文本、回到经典本身,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结合各种方法,各种方法皆为你所用。从这一点来讲,导致很多失误,也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研究。这样子中国哲学的研究才真正的回到中国哲学自身,回到了存在自身。西方汉学家基本上对于中国哲学、中国经典的总体理解,有很多是不够的。
哲学应该回到哲学本身,请大家务必重视这个议题。这五证都要,进到里面,经典的意义诠释,跟整个生活世界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经典的佐证,历史的考证,科学的验证,心性的体证,逻辑的辩证。那《孟子》非常重视心性本源,但是他把它理解成了心理动机。
框进来以后,欸,他又发现了些什么新问题,那么就好像别人以前从来都没看到一样。他没有办法通过汉字生成去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
可能受现象学启发会有,也可能我们自己就这么做了。但是他们常常站他们的框架,也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中国哲学。他也没有办法了解到整个中国的人内在生命的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那个状态里面有的东西。不是只用其中哪个方法,等哪个方法不能用,用另外一个新的方法,不是这样的。
所以他没有好好进到中国哲学经典的生活世界里面,去体会玩味。回到存在自身是中国哲学必要的,也是其它各个学科都必要的,但是不要一听就哦。
我想,如实回到存在本身,学问本来就是如此,它不是哪一个人的框架来决定的。《论语》怎么会是行为主义的伦理学呢?《孟子》怎么会是动机论的伦理学呢?从行为主义伦理学来看《论语》是错的,从动机论来看《孟子》这也是错的。
但他很粗暴的就用他的框架框进来了。你这是现象学的方法嘛。
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一定要注意到五证,要典籍的佐证,要历史的考证,要科学的验证,要心性的体证,要逻辑的辩证。进入 林安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反思 。你说,你去做这个研究,意义何在呢? 他的论断根本就是错的。
这两个错,它看起来有一点点像,因为《论语》很重视整个生活世界人跟人之间实用的一些伦理法则,但《论语》后头是有本有原的,他看不到有本有原,就从实用的角度把它判断是行为主义了。现代做中国哲学研究,我常常看到有很多年轻作者,或者不一定年轻了,反正他们就把中国哲学汉学化了,也就是他们的问题意识已经是西方汉学家了
真的,奉劝在座以及在学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还有年轻学者们,好好读经典,真的要好好读经典。也能接地气,也能通天道,也能入本心。
现代做中国哲学研究,我常常看到有很多年轻作者,或者不一定年轻了,反正他们就把中国哲学汉学化了,也就是他们的问题意识已经是西方汉学家了。回到存在自身是中国哲学必要的,也是其它各个学科都必要的,但是不要一听就哦。 |